置身事内

读兰小欢的《置身事内》。

  • 一如书中所说,主流经济学研究,偏向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,但成熟完备的市场机制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非前提。因此,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与解决方法才是更有趣的地方。
    • 例如,在中国经济发展、城市化的过程中,乡镇企的最初来源于建国之初应对潜在军事冲突的分散工业,这些分散的工业区域培养了当地人的知识和能力,包括对外界的认知。这个阶段的农民离土不离乡,但也为后续分税制改革后,人口向城市聚集奠定了基础。既有作为工人的知识能力,也有对外界的认识和向往,从而完成农民到工人、工人到市民的转变,这也是工业生产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所在。
    • 很喜欢看王凯主演的《大江大河》,其中小雷家的铜厂、电缆厂便是典型的乡镇企业。
    • 在这个问题上,中国可行的政策空间和演变路径,主要受制于三大制度因素:农村集体所有制、城市土地公有制、户籍制度。所以工业化离不开乡镇企业、城市化离不开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。
  • 也能一览地方政府的钱与权的划分,尤其在工业化中扮演的角色——深度参与。
    • 包括分税制改革中,朱镕基带队去各省游说,推动税收向中央政府集中,从而使得中央政府更有更强的财政能力。
    • 在一系列改革措施后,历史也给了中国机会,2001年入世,中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,经济发展腾飞。
    • 地方政府进入“县域竞争”模式——经济发展目标与升迁(激励相容),发挥主观能动性,通过招商引资、土地财政等模式发展地方经济。
      • 合肥政府引入京东方,帮助建立显示屏6代生产线
      • 各地竞相发展光伏产业
    • 包括地方政府设立城头公司,撬动更大的资金建立工业园区。苏州工业园区便是一个成功代表。
  • 相信很多人认同书中的一段话
    • “经济发展必然要改变旧有的生活方式,重新分配利益,所以必然伴随着矛盾和冲突。政府的关键作用之一,就是调控改变速度的快慢。社会变化过程快慢之间,对身处其中的人而言,感受天差地别。对于环境的变化,人们需要时间去适应。人不是机器部件,不可能瞬间调整,也没有人能一直紧跟时代,所以稳定的改革过程要留下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去缓冲。这种“渐进性改革”中的各种缓冲机制,往往会拖低效率,所以常常被解读为“扭曲”和“资源错配”。但任何成功的转型过程都离不开缓冲机制。”
    • 书中推荐了周浩导演的纪录片《中国市长》,描述的是山西大同市市长耿彦波进行城市改造的过程。为将大同打造成历史文化名城,翻两番,拆迁了十多万户,牵涉50万左右的居民,“历史不会给大同第二次机会”。
      • 影片中反映了不少这个大规模改造影响到了个人利益的画面,身处其中的人感受我们很难感同身受。
      • 耿彦波对做官已经没有概念了,想的只是做事。当贪官污吏横行,耿彦波这样的实干派变得格外耀眼。
  • 近期在看于杰的节目《时运变迁 Changing Fortunes》,了解了一些中国经济增长的底层逻辑——入世和美元。
    • 与《置身事内》中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,包括过剩产能出口等带来的贸易冲突,已经因此带来的潜在危机——产业转移、美元流出等,着实大开眼界。
    • 《时运变迁》也是一本书,于杰翻译自 Changing Fortunes, 打算买来看看。
  • 用 Books 看完了《置身事内》,然后买了本纸质的,方便以后翻阅

(正文完)


置身事内
https://blackist.org/2022-12-06-reading/
作者
董猿外
发布于
2022年12月6日
许可协议